• 设置
    日夜间
    白天
    主题色
    黑色
国能(福州)热电有限公司全力以赴防抗台风“苏拉”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记甘肃电投张掖电厂扩建项目部李特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赏 > 内容页

【飞“阅”江河看毕节示范大型系列报道之十】纳雍化作:乡村旅游描绘发展新景-短讯

2025-09-20 16:20:16 来源:当代先锋网

告别厍东关与玛瑙红樱桃,乌江水流入纳雍县化作乡,在这里,山势耸然引得水势激荡,千里乌江第一漂——总溪河,便奔涌于此。

历史在化作刻下了光辉的红色印记,如今,这个乌江畔的小镇,又掀起避暑旅游的新风,山中避暑、林下生金,化作的乡村振兴之路自成一脉。

化作的土地上,经久传唱着红军的故事。


【资料图】

1935年,红九军团借梯子岩天险阻断追兵,又沿近乎垂直的手扒岩艰难前行,到枪杆岩苗寨获得宝贵的休整,随后经纳雍县胜利取道云南。

枪杆岩,这个因一座孤峰拔地而起、状若长枪直指苍穹而得名的古老村落,如今已化身为追忆红色足迹的精神地标。

站在村中的红军广场,三面青山环抱,前望险峻的手扒岩,后倚巍峨的枪杆岩。依托英雄的红色文化,与青山绿水、峰峦迭起的自然美景,仅2024年,枪杆岩景区接待游客就超过30000人次,其中六成跨越省界,远道而来。

追寻红色记忆之外,近年来省内火热的避暑风潮,也悄然吹进了化作的深谷幽林,络绎不绝的避暑客,让勤劳的化作人嗅到了山间蕴藏的新机遇。

在化作长街的一隅,“欣悦客栈”的老板娘谢玉兰正细致地清点着崭新的床品,抚平毛巾的褶皱,为旅游旺季做着准备。

谈起化作的变迁,这位远嫁来此十八年的川妹子感触尤深。过去,她和丈夫漂泊异乡务工,眼见家乡的旅游日渐升温,夫妻俩毅然决定,回乡创业!

“存钱开店,就留1000块生活费!”回想那段紧巴巴的日子,谢玉兰语气里仍带着感慨,节衣缩食攒下本钱,2017年,他们回到化作,在街头开起了属于自己的民宿。

“那时候街上就三四家宾馆。”谢玉兰回忆,自己也算是化作街头第一批“吃螃蟹”的文旅人,如今,长街上的宾馆客栈已增至十余家,而她的“欣悦”依然门庭若市。

问及生意经,谢玉兰朴实地分享:“不涨价就是秘诀。”客人远道而来,这是长久的缘分,不能因一时贪利坏了口碑。

“去年纯利润大概十几万元。”谈起收入,念叨着做生意太累的谢玉兰有了笑意,“我把原来住的房间也扩建出来做客房用,今年增加到18间。”

“四川云南湖南的都有,基本都要住些日子。”原来远嫁时看不上的“穷乡僻壤”,现在成了省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心头好”,谢玉兰有些意外又欣喜。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在化作乡,旅游业的发展初具雏形,游客接待量逐年稳步增长,2024年全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余万元。

游客们在化作的青山绿水间享受清凉时,化作国有林场的浓密林荫之下,一场静默的丰收也在悄然到来——林下红托竹荪种植,正让这片古老的森林焕发新生。

走进林场深处,空气里弥漫着菌类特有的清香,在层层林木的庇护下,一垄垄精心整理的菌床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沉睡着增收的密码——红托竹荪。

“三分阳,七分阴。”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副总监谭靖宇谈起种植选择,竹荪喜阴,与这连片的森林相得益彰。

“种红托竹荪还需注意轮作。”谭靖宇介绍,山珍难得,采摘季一到,新鲜的竹荪便被各地经销商预订,年销售收入稳定在1200万元左右。

“我们还探索种植有重楼、天麻等。”该公司副总经理潘奕州谈起对于轮作的管理,力争让每一寸林荫都释放出最大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青山苍翠,乌江水奔涌不息,红军的足迹已印入化作的土地,向枪杆岩远眺,看日落的长街,化作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勾画属于自己的振兴画卷。

彭资竣 程帅 王正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民

编辑 周恩宇

二审 汪瑞梁

三审 谢朝政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安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23   联系邮箱:89 718 09@qq.com

顶部